當前位置:首頁 >

民俗

范縣《范秦姚顧》姓氏起源

來源: 作者: 發(fā)布時間:2013年03月20日 點擊數(shù): 次 [添加收藏]

 

     秦qin
   

     秦姓是起源于范縣的姓氏之一,系出姬姓,黃帝后裔。黃帝孫顓頊都帝丘(濮陽),其后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。時帝舜居雷澤,置秦邑,賜伯益居之。西周初年,文王于姬旦受封于魯,居于曲阜,子伯禽以嫡長于繼承公爵,其庶子后裔食采于秦邑,其子孫以秦為姓,稱秦氏,史稱秦姓正宗。秦邑在今范縣舊城南。
      秦姓初在魯國繁衍生息,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秦祖、秦商、秦非、秦冉四位,三位是魯國人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從范縣秦邑發(fā)端的魯國秦氏由于戰(zhàn)爭的原因,出現(xiàn)幾次大的流徙播遷,主要分布于今河南、陜西、山東、湖北、河北等省。漢初,遷徙大族充實關中,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、茂陵。這支秦氏人丁興旺,官宦眾多,西漢時有秦襲等5人同時任郡守官,故世號“萬石秦氏”。秦末有山東人秦同,從劉邦擊項羽有功,封為彭侯,后代居于江蘇。兩漢至南北朝時期,秦氏有不少人流寓甘肅、四川、山西等地。宋、元、明時,秦氏有遷至廣西、安徽、貴州、福建、北京、上海等地者。清至近現(xiàn)代,幾乎各省都有秦姓分布,有不少人移居海外。
      除源于范縣秦邑的姬姓秦氏外,還有秦國滅亡后王公貴族流散各地的贏姓秦氏,以及漢、晉時西方大秦國使者來中國通好,留居不歸者,以“秦”姓自傳的羅馬帝國秦氏等。
秦姓的郡望主要有山東遷去姬姓秦氏的太原郡和贏姓秦氏的天水郡。堂號主要有“三賢堂”、“忠孝堂”、“淮海堂”以及“五禮堂”等。
      秦氏名人主要有戰(zhàn)國時秦越人,創(chuàng)立了望、聞、問、切“四診法”,即名醫(yī)扁鵲;東漢著名詩人秦嘉;唐代名將,以驍勇善戰(zhàn),志節(jié)完整聞名,后世民間奉為“門神”之一的秦瓊;唐朝學者秦系,詩追劉長卿;北宋著名詞人,“蘇門四學士”之一的秦少游;南宋杰出數(shù)學家秦九韶和明代著名女將,被封為“忠貞侯”的巾幗英雄秦良玉等。
      秦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有:“創(chuàng)立天元法 芳名長留世(秦九韶);發(fā)明切脈術 妙手俱回春(扁鵲)”、“博學宏才 俊逸詩名傳奕世(秦嘉)”;“老年豪氣 清新雅韻破長城(秦系)”等。
      現(xiàn)奏姓人口約340余萬,以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江蘇和廣西居多。

 

      范fan

   
      范姓是帝堯后裔,出自祈姓,起源于春秋時期晉國著名政治家范武子。
      帝堯裔孫劉累居魯縣,稱豕韋氏,為湯王所滅。其后于商朝末建唐國,周成王滅之,唐貴族遷杜,為伯爵。周宣王時,杜伯之子隰叔避難奔晉,官至士師,其子士蒍以官為氏。士蒍之孫士會任晉國兵馬大元帥,掌權(quán)達50年之久,因功封于隨,不久封到范邑,稱范會,謚號范武子。范邑即范縣。范武子的后裔以封邑為姓。
      晉靜公二年,范姓遷入魏、秦,南陽一支形成望族。秦漢以前有范氏南遷。唐乾符元年,今豫北大族范坤為避戰(zhàn)亂,舉家徙居杭州,后移南京,再徙福建寧化,成為范氏入閩始祖。宋代范姓為全國第21大姓,明代為第52大姓。明末,閩、粵范氏陸續(xù)有人移居臺灣或遷居海外。當代范姓 460萬,居全國第21位,主要集中于河南、安徽、山東三省,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。
      范姓的郡望是南陽郡、高平郡、錢塘郡和河內(nèi)郡等。
      范姓名人主要有: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、軍事家、謀略家,精通韜略的范蠡;秦末被霸王項羽尊稱為“亞父”的著名謀略家范增;東漢名將范滂,以有攬轡澄清之志聞名;南朝著名史學家,二十四史之一《后漢書》的編著者范曄;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思想家和軍事家范仲淹,其子范純?nèi)视谌首跁r拜相;南宋“田園詩派”的集大成者、“中興四大詩人”之一的范成大;明代著名藏書家,中國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藏書樓“天一閣”的主人范欽;清代圍棋國手,有“棋圣”之譽的范西屏;當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及著名畫家、書法家范曾等。
      范姓名聯(lián)有:“攬轡澄清列芳名于八顧(范滂),先憂后樂儷偉望于一韓(范仲淹)”和“建廟卜藍崗 水聚天心鐘秀氣,傳家貽墨帳 門羅將相振宗風”(福建永定藍崗范氏宗詞聯(lián));“兵甲富于胸中 一代功名高宋室,憂樂關乎天下 千秋俎豆重蘇臺(蘇州范仲淹詞聯(lián))”等。

 

      顧gu

  
      夏朝有顧國,范縣為顧國的中心。顧姓源于范縣,以國為姓。
      顧姓的遠祖是黃帝之孫顓頊。顓頊之后樊,賜己姓,封昆吾國。夏時,昆吾氏有子孫封于顧,稱顧伯,商初被湯王所滅,顧國子孫散居各地,不忘故國,遂以國名為姓。今范縣仍有古顧城遺跡,此為“北顧”。
      還有一支出自姒姓的顧姓,為越王勾踐后裔顧余侯的后代,以祖上封號為氏,居于紹興,史稱“南顧”。
      漢魏六朝時,會稽是顧姓的著名郡望。后北顧、南顧匯合并迅速發(fā)展。三國至唐代,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。唐以后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。至明代,不僅山東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四川等地顧姓星羅棋布,而且陜、晉、冀、蒙等地也有不少顧姓居住。但顧姓的發(fā)展繁衍中心在江浙一帶。清中期,有閩、粵顧姓渡海赴臺,進而播遷海外。1949年,有不少顧姓去臺灣。如今,顧姓分布以江、浙為多,兩省顧姓約占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60%。顧姓在中國姓氏排行中居第81位,是中國百大姓氏之一。
      顧姓名人瓜瓞綿綿,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;明代著名學者、東林黨領袖顧憲成;明代文學家、刑部尚書顧磷,為“金陵三俊”之一;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;清代思想家、開一代樸學風氣的顧炎武;現(xiàn)代史學家顧頜剛等。
顧姓郡望有會稽郡和武陵郡,堂號主要是“三絕堂”,源自東晉名畫家顧愷之,他以“才絕、畫絕、癡絕”稱為“三絕”。
      顧姓宗祠通用對聯(lián)有:“武陵世澤;文獻家聲”、“長庚有三絕(顧愷之字長庚);華玉列四家(顧磷字華玉)”等。明代顧憲成題東林書院“風聲、雨聲、讀書聲,聲聲入耳,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,事事關心”。清顧君復撰“睡獅猛省天下曉,臥龍驚起雨中春”等聯(lián),感懷勵志,發(fā)人深思,激勵后人奮進。

 

      姚yao
 

      姚姓是帝舜的后裔。舜為五帝之一,生于姚墟,其后以姚為姓。姚墟在濮州東南。舜耕歷山,漁雷澤,陶河濱,販于頓丘,就時於負夏。在位期間,根據(jù)季節(jié)播灑五谷,疏通河道,治理洪水,知人善任,創(chuàng)造了政通人和的好局面。帝舜還是有名的大孝子,居“二十四孝”之首。
      姚姓還有商代以封國命姓的姚氏和羌族改成的姚姓兩支,但不是主流。春秋時,姚姓以河南居多。漢晉時播遷至山西、廣西、四川等地。公元354年,姚姓建立了后秦,政權(quán)消亡后,余宗遷于江南。唐時,姚姓進入福建。陳元光開辟漳州,隨行人中有姚姓多人。云南因姚姓人最多而專設姚州。宋朝姚姓發(fā)展到了廣東。明初,福建莆田姚姓一支進入海南,成為姚姓入瓊始祖。江西姚姓一支也于此時期遷入云南蒙化,成為海內(nèi)望族。清朝,姚姓進入臺灣并開始播遷海外。姚姓在向南發(fā)展的同時也向北發(fā)展到了蒙、遼等地。
     姚姓名人輩出。“父子成雙史 兄弟號二姚”,說的是隋朝散騎常侍姚察,字思廉,受命修撰《陳書》、《梁書》,直到去世時還沒有完成,他的兒子繼承父志,修完二史,和宋代都指揮使姚磷,用兵沉毅多奇策,其弟治軍嚴明,兵將樂意效命,人稱“二姚”。“爵封梁國,文重桐城”,是指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和清代散文家姚鼐。姚崇曾任武則天、唐玄宗兩朝宰相,為政清廉,深得眾望,開元初年被封為梁國公;乾隆年間進士姚鼐參與《四庫全書》的修纂,主持江寧、揚州等地書院長達40年,與方苞等為“桐城派”代表。姚姓名人還有明代著名畫家姚綬。
      姚姓郡望有吳興郡、南安郡。堂號有“圣仁堂”和以郡望命名的“吳興堂”、“南安堂”。
      姚姓通用對聯(lián)主要有:“宋崇顯赫吳興郡,祖德恢弘仁圣堂”、“文馳一代桐城派(姚鼐),相輔三朝梁國公(姚崇)”、“公綬寫真工石竹(姚綬),思廉撰史著粱陳(姚察)”等。
      姚姓是中華姓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。自始祖舜帝在姚墟肇始,至今已傳130余世。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有虞、豐、陸等60多個,流布于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是百家姓中最為顯赫的姓氏之一。
      當代姚姓約410多萬,主要分布在四川、山西、廣西、安徽、河南、以及江西6省。